職場菜鳥 你究竟想做什麼?
岩田松雄(出自日經 Nikkei Business 2013,譯: 張鳳 審稿:張務華博士)
時序進入四月,又來到日本社會新鮮人步入職場的季節。這一次,«日經»採訪小組請到星巴克日本分公司前執行長岩田松雄談談他的新人教育理論。
每當我看著最近的年輕人,總覺得大多數都失去了自信。這也難怪,現在的應屆畢業生,都必須反覆的投遞履歷,接受面試多達三十家至五十家公司,但是可以同時獲得多家企業錄取的人少之又少。相反的,大多數的學生收到的是數十封「謝謝,再聯絡」的電子郵件冷淡回覆。
一旦累積過多這類經驗,無論是誰都不免會認為「自己是不被需要的人」,日復一日貶低自己的價值。目前有許多人都是懷著這樣的忐忑心情進入職場。
目標要定得務實?
懷抱大夢想是年輕人的特權
我從大學畢業進入日產汽車(Nissan Motor)公司工作,已經是三十年前的是事情了。當時的就業活動完全是賣方的市場,我甚至在新人自我介紹時,大言不慚的說:「我將來要成為社長。」 其實,當時的我對於社長的工作一點也不了解, 只是單純的認為:「既然要設定目標,當然就要設定在最高的位置」。
雖然聽起來很無厘頭,但是能夠懷抱這樣的夢想,是年輕人才有的特權。至少我當時是這麼認為。
現在的新鮮人大概很難有這樣的夢想吧。的確,目前的社會環境和我年輕時相比, 實在有太大的不同。社會變遷快速,自己現在所就業的公司或產業,三十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誰也無法預知。因此年輕人抱持著處處小心謹慎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
正因為身處在這麼不確定的環境中,努力找出「我究竟想做什麼?」如此基本問題的答案便顯得格外重要。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年輕人不要期待從社會或公司等自己本身以外的地方去獲得成就感。凡事要「以自己為原點」思考,要時常動動腦筋想著,如果要實現自己想做的事,該如何努力才能達成?
進大企業比較好?
甘心只做螺絲,所學太少
從前有所謂菁英路線:只要考上好學校,就能進入一流企業工作;在工作上努力做出成績,就能一帆風順升到要職。但是現在這種模式已不復存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在人的價值觀開始多樣化,我們從千篇一律的人生模型中被解放出來, 重新獲得自由。不過在自由的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每個人都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最近越來越多高比率的大學生表示想到大企業工作,但是如果從每個人的工作職涯來看,我卻認為,此時到大企業工作的風險反而較高。在大企業裡所參與的工作規模的確比較龐大,但是每一項工作內容卻也都細分非常清楚。
例如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日產汽車,和我同期進入公司的同事當中,就有人只專責調度螺帽,而且一做就是好幾年,其他不相關的業務完全沒機會接觸。反之,如果是在中,小型的企業工作,不出幾年一定能夠廣泛參與公司各部門的種種事務。
只熟悉整道運作過程中極小部份環節的人,一旦離開原來的公司,就會落得除了這件事,其他什麼都不會。所以當你進到了大公司工作之後,如果從此安於現狀, 甘心做大組織裡的一顆「螺絲」,那麼你將無法學到整體就業市場所需的工作技能與經驗。
工作願景太抽象?
應每週自問想當什麼角色
對於即將邁入社會的新鮮人,我建議每週一次,每次用半天的時間來檢視自己。 定期思考有關於自己的人生,這麼做會獲益良多。
「我應該做什麼?想達成什麼?」我把這樣的人生目標稱為「使命(mission)」。 在我喜歡的經營策略書籍中,有一本寫道,企業策略的精髓在「抱持熱情積極參與」,「努力成為世界第一」,「獲得經濟上的原動力」這三個圓重疊的領域。
這個邏輯也可以套用在個人身上,如果能將人生的目標設定在「做喜歡的事」, 「做擅長的事」,「做利他的事」這三項要素所重疊的地方,就會看見自己應該追求的「使命」。因此我建議新人要定期的審視自己,以期能盡早發現每個人的使命。
人生的使命會因為立場與經驗而改變,也許應該稱之為進化。年輕時的使命,有極高比重在於實現自我與家人的幸福;隨著社會地位的提升,就必須顧及下屬或整個部門,甚至包含顧客端在內來思考「我應該達成什麼」;如果成了經營者, 就必須思考整個公司以及如何對社會做出貢獻。
如果想讓自己的使命循序進化,就該每一次都進行深度內省,因此不能只利用忙碌的空檔或零碎的時間,只想表面淺顯的問題。在現代人繁忙的生活中,也許光是應付眼前的工作就已經覺得時間不夠用,不過還是應該刻意為自己創造出內省的時間。畢竟有明確的目標再投入工作,與一股腦瞎忙所呈現出來的成果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我所說的使命,並非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要想實現使命,有時後必須忍耐許多事情,當然阻礙亦不在話下。我自己雖然有過幾次換工作的經驗,但是我並不隨便鼓勵大家輕易換工作,因為,把眼前的工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假如你把工作成果不佳怪罪於「工作的內容不適合我」,絕不會有任何公司能夠接受這個理由。何況也必須要有工作成績,才能於準備轉換跑道時寫出漂亮的履歷表。
如何分辨好雇主?
樂於解釋, 改善環境的人
接受新人的前輩員工與經營團隊,也同樣需要使命。因為若不能解釋為何要進行這項業務或事業的話,將不會有人願意追隨。例如,要新人幫忙整理計算一些表格時,告訴他「這是開董事會要用的,絕不能出錯」,與告訴他「只是要了解個大概, 趕快交出來」,這兩種會議會讓新人感受到工作的不同。
這個世代成長於物質充裕的時代,當生活不虞匱乏時,工作的成就感將無法直接用薪水的高低來衡量,因此如何讓新人得到成就感,對企業而言便顯得至關重要。
2005年我擔任日本美體小舖社長時,公司業績呈現持續下滑的艱困狀態,總公司不斷削減成本,其結果是銷售店面疲態畢露,員工離職率超過20%,而且離職理由多半是「喜歡美體小舖,但不喜歡日本的美體小舖」。當時,日本美體小舖因為縮減經費,投入店面的訓練不足,可說是一個讓員工完全體會不到成就感的職場。
對零售業來說,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店面的銷售員,因此我決定打造一個讓銷售員有成就感的職場。為達到「用招待朋友到家裡作客的方式來接待客人」,我們將防範竊賊的監視錄影機都拿掉,甚至告訴銷售員如果賣場沒有讓客人滿意的商品, 就介紹客人到別的店裡去看看也行。
沒有銷售員不希望客人開心,因此,在這一連串重視顧客的措施下,真正實現了讓銷售員能盡興接待顧客的目標。在外部機構的調查下,員工對公司滿意度大增, 負責調查的人還說:「從未看過改善如此之大的公司。」 員工離職率也降到2%以下,也較有餘裕投資員工教育。
當企業的離職率高時,還要對員工進行教育投資是很困難的任務,所以先創造好循環的職場環境才是當務之急。同時,公司這邊也要確實傳遞訊息給員工,讓他們知道公司需要的人才究竟是哪些人,什麼樣的人會得到晉升機會,什麼樣的人不會。
怎麼提升實力?
效法好前輩,多讀好書
新人時期就是指在一段特定時間裡,讓新進員工學習當社會人或學習當人的基礎。 抱著「左右你人生最重要的時期」的自覺,與人事部門等上司接觸,並尋求他們適切幫助你找到自身的使命。
當然我們不能自行挑選上司,也不知道進入公司後,公司或部門是否會全力對我們進行教育,但我們必須知道,新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學習工作方法。以下提出幾項新人在學習工作方法時須留意之處。
首先是要慎重挑選來往的對象。對於不想來往的對象,總是找你抱怨的人,會讓你感到精神衰弱的人,就要敬而遠之;此外,要找能給你精力的人來往,即使他們是不同部門的上司或前輩,你都應該要期許自己變成他們那樣的人。
再來就是讀書,我的建議是找些你認為「不錯」的書來好好讀,而不是要讀非常多的書。 因為好書總會讓你在每次重新閱讀的當下,又有新發現。如果能確實找到這樣的書,人生將變得精彩。
另外,能擁有一讀就得到精神的書也很重要,社會人的生活就是不斷面對挫折, 人在有精神與沒精神時想讀的書原本就不同,因此,事先準備幾本這樣的書籍, 在有任何突發狀況時將大有助益。像我最喜歡的嘉言冊正是我蒐集來的佳句。
還要注意時間的使用情況,許多人都不清楚自己到底都把時間花在做什麼上面,一旦試著調查,才發現原來每天可以花到兩小時在檢查電子郵件。所以一定要找機會檢視自己,如此效率才能提升。
我年輕時挺喜歡看些關於「時間術」、「整理術」等的家用類書籍,內人每次都笑我:「又再看那些不知做什麼用的書。」 但其實這類型的技巧只要吸收一次,就會發揮長久的功效,趁年輕時努力將這類技術習得也是件好事。
年輕人擁有無限的可能,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只能停留在目前這個程度,反而應該要積極找出自己的使命,並且挑戰,達成才對。
back